標籤

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

R&B女女情誼造就的史上最賣原聲帶


好萊塢並沒有多少黑人女性領銜主演,而多虧了惠妮休斯頓超強人氣,電影《等待夢醒時分》(Waiting To Exhale)才能以黑人姐妹情誼為主角之姿誕生。不過,這部片最成功的還是音樂。

適逢發行25週年的原聲帶,能在1995當年席捲各大排行榜,原因除了Babyface的製作功力與作曲,其實還在於他所出的險招:專輯收錄的16首R&B曲目,全都是由女歌手所唱的。從Aretha Franklin、Toni Braxton到Brandy,一張專輯可以聽遍老中青各世代,再加碼TLC等當紅女團,等於收錄了以前、現在與未來,最好的黑人R&B女神。

最好的原聲帶能夠活出自己的生命。就像電影,這其實無關男人或情傷,更多時候,裡面只是閨密之愛,以及女人如何撿拾自身碎片,拼湊回到生命中。專輯「用情最深」的一首歌,是惠妮休斯頓和CeCe Winans的二重唱〈Count On Me〉,唱的就是女人和女人之間的友誼─真摯動人而甜美。

來源:Shocking Omissions: 'Waiting To Exhale: Original Soundtrack Album'


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

33首女力龐克歌救地球

圖片來源:https://pitchfork.com/features/lists-and-guides/9923-the-story-of-feminist-punk-in-33-songs/


美國獨立音樂線上雜誌Pitchfork,曾在去年推出3大頁音樂專題《33首歌裡的女力龐克故事》,嚴選從Patti Smith(佩蒂史密斯)到Bikini Kill(殺殺比基尼),來自知名女性龐克音樂人的共33首經典名曲,述說音樂誕生背景及女權意義。

Pitchfork以開場白說明了這些歌嚴謹(其實更接近嚴苛)的遴選標準,不光是打著女權主義的樂團就可以,而是必須清楚傳達女性意識的歌:「我們要的是質問、探索並搗毀刻板印象的龐克,利用這種音樂形式反射出訊息。我們相信這些都是開轟巨砲的經典,開出先例,並支持龐克音樂中的女性主義理念。」

這個專題還請到Vivien Goldman來寫導言,這位龐克教母早在70年代中期就是搖滾雜誌寫手,那年頭女性樂手少到就像保育類動物,她還得把「一個長髮女性吉他手寫得像頭獨角獸」,在龐克以前,如果不想聽木匠兄妹,就只有紅心樂團這種。龐克為自學女性樂手大開任意門,很多女龐克還是從男朋友的樂器玩起的呢。

「我們有的只是好奇可以玩出什麼新聲音」,玩的往往也不是龐克,比較接近Dub或自由爵士,Vivieen坦承,雖然自己從小在父親栽培下和兩個姊姊唱合聲,但她很可能只從事寫作而不是作音樂。還好後來她那些女朋友玩團有找她來唱歌。「女性的成就往往沒被寫進歷史中,所以當美國正在暴女運動時,這些女性並不知道,她們的英國姐妹二十年前就在平行世界大戰過了。」

在男性主流的音樂圈,Vivieen即使身為雜誌專題編輯,還是會被質疑「為什麼要寫女性?女性對音樂根本沒興趣。女性又不玩音樂。女性也不買音樂。」這些,都是男性霸權對女力崛起的反撲與壓制。雖然流行音樂排行榜有碧昂絲力挺女權,但別忘了發牌的還是男性,他們有權決定視野裡看到怎樣的養眼鏡頭。這也是龐克才有的機會:創造我們那「不美」的女英雄。

Vivieen把結語停留在對數位時代的美好期許,她舉素人起家的Little Boots和Lorde(蘿兒)為例─她們都從自家宅錄風靡到全世界。不必再透過哪個父權企業守門員核可,獨立女性音樂人就能接觸到聽眾,當這天來臨,Vivieen希望大家能夠建立起社群技術交流,和新的充滿創造力的夥伴同行吧!

「因為沒有什麼比得上和妳的姐妹軋歌拼即興。」
(Because nothing beats jamming and singing with your sisters.)

「這就是龐克。龐克解放女流樂手。它是屬於妳的。現在就唱、去玩、去現場。」
(That is punk. Punk freed female musicians. It is yours. Sing it, play it, live it now.)


全文:The Story of Feminist Punk in 33 Songs